中文  |  ENG
资讯

首期眼科学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学习班在广州开班

      临床研究是解决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之间鸿沟的重要桥梁,有助于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循证医学的支撑证据。为了推动临床研究的开展,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于2013年3月正式成立临床研究中心,搭建眼科临床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临床研究的组织、监管、协调和培训工作。为进一步普及临床研究知识并带动国内眼科学临床研究的发展,中山眼科中心面向全国,于2014年6月28日至29日在广州举办眼科学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

      此次学习班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西、广东等全国各地约200位专家学者参加,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教授特意为本次学习班发来贺词,指出众多国内知名的眼科学专家和临床研究专家云集在本次学习班,共同就眼科学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的前沿热点、先进理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是一个难得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将有力推进我国眼科学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预祝本次“眼科学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学习班圆满成功。积极推动眼科临床研究发展、在外地出差的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院长刘奕志教授也致电祝贺学习班成功举办。

      学习班邀请了赵家良、姚克、瞿佳、许迅、余敏斌、何明光、张铭志、卢艳、张秀兰教授等国内著名眼科专家及其他医学专业在临床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余学清教授、洪明晃教授、吴群悦副处长等专家分别做专题演讲,分享了他们在临床研究方面的经验心得,就临床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现状、发展方向、面临挑战、如何开展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学习班由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张秀兰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副校长余敏斌教授和广东省药监局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处蔡明处长分别做了致辞,简短而又丰富的开幕式后,学习班正式开始。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赵家良教授在演讲中强调了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优点,即有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征集到足够的受试者、能够选择到更具代表性的样本、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干预措施的效果和发现少见的不良反应、可以为更多临床医生提供参加医学研究的机会。他同时指出多中心临床试验又具有其复杂性,需要很好的组织系统进行协调,需要各中心进行密切合作,当然还要有足够的试验经费作为支撑。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大学附属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全国白内障学组组长姚克教授报告了对白内障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IFIS综合征)做的一项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报告,虹膜松弛综合征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姚教授分别对虹膜松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分度、危险因素和可能机制,还有该临床研究的研究设计、实验方法、统计方法一一进行了剖析,为学员详细展示了开展临床研究的流程和方法。

     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温州眼视光学院院长、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视光学组组长瞿佳教授介绍了转化医学在眼科学的应用。从1949年第一片IOL在临床应用开始,到当前OCT的应用发展,勾画出了转化医学在眼科的应用历程。瞿教授指出转化医学可大可小,从小到一张纸的“视力表”,大到拥有广泛应用的人工晶状体都是可以进行探讨研究;指出当前医院可以通过成立眼科研究中心,使其与临床服务相结合,深化基础与临床的衔接,能拉近医院与研究中心“物理”和“心理”的距离,他还指出当前眼科的发展,是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发展,包括了生物基础、纳米技术、生物工程、光学与工程学、电脑技术等诸多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全国眼底病学组组长许迅教授就临床试验中的伦理问题向广大学员分享了注意要点及应对措施,针对当前临床试验中的知情同意、安慰剂的使用、弱视群体的保护进行了讲解,并对知情同意的要素、语言,知情同意的细节与技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知情同意要使用“简”、“洁”的语言,力求受试者能够全面了解试验的过程、受益与风险、保密与公平等内容,确保所有受试者,特别是弱视群体知情权、医疗的公平性得到保证。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眼科中心党委书记余敏斌教授分享了“在临床研究中的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弱视双眼治疗模式研究的思考”,指出我国当前有许多临床问题需要通过临床研究予以解决,包括近视的病因与预防、代谢性疾病相关眼病的预防与治疗、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的预防等,讲述了口服叶黄素玉米黄素和/或Omega-3脂肪酸并不能阻止老年黄斑病变的进展、长期(10年)使用阿司匹林有助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治疗等经典案例;并将其课题组开展的关于弱视的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研究的科研历程与大家分享。余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与国外的合作伙伴开展了五年的临床研究合作,获得一系列的成果,认为降低健眼刺激信号,使双眼的刺激强度达到一种人为的平衡后进行双眼分离下的信号/噪音的视觉刺激训练有助于双眼立体视的重建。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全国防盲学组组长何明光教授分享了“临床研究中心的国际化建设”理念,就我国国际化临床研究现状作了概述。指出了临床研究由CRO模式向ARO模式的转化,并就国际性临床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临床研究的注册、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标准化操作流程和伦理审查进行了阐述。何教授还分析了中国临床研究的优势,包括拥有丰富的病源、有实验室的依托和基金的资助,同时指出了专业人才的缺乏、语言障碍等不足。何教授指出根据国际标准建立临床研究平台,加强同国外临床研究先进大学的合作,将使得我国的临床研究能够融入到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和转化研究中去。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常务副院长张铭志教授分享了“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建设促进临床学科发展”的专题演讲,讲述了医院机构可以将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的建设经验应用于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针对临床研究的课题设计、统计分析、质量控制、论文修改、临床研究协调员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培训,可促进临床科研的开展。张院长为临床研究规范化开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仿模式,传达出了可以通过参加规范的药物临床试验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水平的途径。

     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张秀兰教授分享了如何从临床工作中凝练科学问题。她通过5个真实而生动的例子,与学员分享了如何从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得到灵感和启发,通过查阅文献、提出科学问题,进而设计出相应的临床研究,最终发表一系列原创的、有临床实际指导意义的SCI论著。对于年轻医生如何做好临床科研,张教授特别强调“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是做科研最基本的要素,要带着问题和兴趣去做与临床相关的科研,通过各种信息来源,寻找科研的突破点;她建议一定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思想、勇于开拓、有能力解决问题的科研者,而不是成为一个技术员,更不是被某种技术或仪器限制住思维的工具人;鼓励大家“每一个人都是有潜力的,每一个人都是愿意努力向上的,紧紧依靠团队的力量,树立起信心、决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在临床研究方面有所作为”。

     受王宁利教授的委托,北京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青光眼专家卢艳教授带来了王宁利教授课题组经典的临床研究案例。针对于青光眼的发病原因,提出了颅内压与眼压之间的失衡是导致青光眼筛板损害病因的假说。针对压力梯度的损害,构建了压力梯度损害模型,利用先进的诊疗方法力求在临床上进行验证。指出了先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然后针对科学问题进行设计,再进一步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工作中再提出新的问题,经过不断的循环,促进医学的不断进步。

    本次学习班还得到了其他医学研究领域的优秀人士和各级领导的指导。中山大学副校长黎孟枫教授对中山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YSU-JHU)合作项目进行了介绍,包括在临床研究的教育培训、种子基金合作项目、基础设施评估和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中山大学力求与世界一流医学研究院校形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符合国际要求的、体系完善的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推动国内的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全国肾脏病分会后任主任委员余学清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中心)主任洪明晃教授,广东省药监局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处吴群悦副处长等专家还就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相关法规、怎样提升临床研究水平做了精彩演讲。

     首期眼科学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学习班涵盖了眼科临床研究方向、临床研究的规范指引等内容,既有宏观上对临床研究的前沿指引,也有微观上对成功临床研究的案例分析。该次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学习班将对年轻医生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促进我国眼科学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