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Clinical Research Supernova Scientist
新星专栏
导
语
临床研究是医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需要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来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本月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设“临床研究新星”专栏,陆续报道10位中山眼科中心优秀临床研究青年才俊。旨在展示眼科临床研究领域优秀青年科学家的风采,鼓励更多年轻医生加入眼科临床研究行列。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为明天成功之树,撒下金色的种子。临床研究中心有幸采访临床研究新星李治玺医生。李治玺医生博士师从何明光教授,硕士师从胡洁教授,她外表靓丽,年纪轻轻就已经发表高质量文章23篇,其中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发表论文16篇。她是率先将糖尿病人工智能模型结果和青光眼人工智能模型分别发表在糖尿病权威杂志《Diabetes Care》眼科顶级期刊《Ophthalmology》上的中国眼科医生。累计影响因子达76.34,是一位高产的科研天才。
李治玺医生
★
梦想起步
每一位医学大师都是从青年医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青年时期是重要的人生阶段。李治玺医生2012年9月加入中山眼科中心,那时候她还是一名懵懂的研究生,但是在这条黄金赛道上,李医生像海绵样汲取知识,学习科研,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充分展现她的天赋,超额完成学习任务。
★
实力加速
李治玺医生说:假如一名外科医生只会开刀,那他就只能成为开刀匠,只有那些既会开刀又会做研究的医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外科学家。临床与科研就像是一双筷子,缺一不可。于是她决定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立志做一名研究型医生。
每一项研究在开展时总是会遇到各种困难,由于她硕士师从胡洁教授从事眼底临床与科研学习,在一开始进入博士阶段何教授就安排她负责眼底相关的临床或流调研究。临床与流行病学调查的疾病分级诊断标准往往存在差异,原来的知识储备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科研的需求,她通过不断的学习查阅文献资料,积极参加国外的课程培训,更新知识储备,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取得国外相关资格证书。同时,完成研究所需的大量图像分析工作需要多名专业分级人员协同努力工作,研究开展期间她每天均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研究团队的图像分级结果,总结每名分级人员的分级特点,并每周同他们开会1-2次讨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以保证研究保质保量的完成。
每一篇文章都需要经历构思、做、写之后再到发表,即使作为“多产”的博士研究生,她在发表文章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但也正是这些困难在成就了她。在发表《Ophthalmology》的时候,一审回来小修,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某个定义,在写作的时候她混淆了两个相似但又不同的概念,虽然这部分内容不是主要的研究内容,也不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是审稿人能够审阅出如此细致问题,足以见审稿人的敏锐和博学”。那次修稿经历让她意识到科学工作要处处细致小心,每篇文章在成文前,相应研究的优缺点和审稿人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研究者都要了然于心。
在兴趣和理想的驱动下,尽管临床工作非常繁忙,但她总能高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李治玺医生在眼科中心学习期间收获了丰富的阅历和成果。
★
华丽转型
李治玺医生的博士导师何明光教授是她科研路上的领路人,何教授常常告诫他的学生:“Think out of the box and change the world,你们应该去想如何才能改变世界,去做一些能更好指导临床和医疗实践的研究。”李治玺医生深谙何教授的教诲,短短数年,在她负责的人工智能在常见致盲眼病筛查的应用研究,组织分级20万张眼科图片,以第一作者将创新行科研成果发表在糖尿病领域顶级杂志Diabetes Care(2018,IF 16.02)和眼科排名第一的杂志Ophthalmology(2018,IF12.097)。同时参与多个科研课题,获得丰富的科研成果。
李治玺医生
结语
临床研究需要创新思维,李治玺医生明白:科研的归宿不是发表文章,真正有意义的研究,应该是以更好地帮助人类认识疾病、管理疾病和指导治疗为出发点的。依托眼科中心大平台,充分利用资源,让这名小小的医生,怀揣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期望,走在成为一名成熟的眼科医师的路上。
附:李治玺医生代表性高水平论文
Li Z, Keel S, Liu C, He Y, Meng W, Scheetz J, Lee PY, Shaw J, Ting D, Wong TY, Taylor H, Chang R, He M. An Automated Grading System for Detection of Vision-Threatening Referable Diabetic Retinopathy on the Basis of Color Fundus Photographs. Diabetes Care. 2018 Dec;41(12):2509-2516.
Li Z, He Y, Keel S, Meng W, Chang RT, He M. Efficacy of a Deep Learning System for Detecting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Based on Color Fundus Photographs. Ophthalmology. 2018 Aug;125(8):1199-1206.
Li Z, Liu R, Xiao O, Guo X, Wang D, Zhang J, Ha JJ, Lee JTL, Lee P, Jong M, Sankaridurg P, Ohno-Matsui K, He M. Progression of Myopic Maculopathy in Highly Myopic Chinese Eye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9 Mar 1;60(4):1096-1104.
Li Z, Liu R, Jin G, Ha J, Ding X, Xiao W, Xu X, An L, Zhao J, He M.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myopic maculopathy in rural southern China: the Yangxi Eye Study. Br J Ophthalmol. 2019 Dec;103(12):1797-1802. doi: 10.1136/bjophthalmol-2018-313057.
Li Z, Zhang J, Lin T, Peng W, Lu L, Hu J. Macular vascular circulation and retinal oxygen saturation changes for 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 after vitrectomy. Acta Ophthalmol. 2019 May;97(3):296-302. doi: 10.1111/aos.14066.
下期预告
临床研究新星之李飞医生
临床研究中心简介
中山眼科临床研究中心是国家药物临床研究试验机构、国家医疗器械临床研究机构、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所在地,为全院提供服务、管理、协调、培训的临床研究一站式平台。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承接71个注册类临床试验,404个研究者发起非注册类临床研究项目(IIT),发表775篇临床研究论文,包括在自然(Nature)、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柳叶刀(LANCET)、PLOS Medicine、国际医学影像杂志(MIA)等国际顶级医学杂志发表多篇原创性临床研究论文及成果。已成为符合国际标准、具有专业临床研究团队、规范、高效的临床研究中心。在临床研究中心平台的支持下,高水平临床研究论文发表数量节节攀升,临床研究硕果累累,刘奕志、何明光、林浩添、张秀兰、张清炯、曾阳发、郑颖丰等教授的临床研究团队不断在临床研究中心平台产出重要论著成果。
---来源:临床研究中心---
---编辑:郭燕婷---
---审核:陈翔---
---审定:张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