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Clinical Research Supernova Scientist
新星专栏
导
语
临床研究是医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需要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来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本月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设“临床研究新星”专栏,陆续报道10位中山眼科中心优秀临床研究青年才俊。旨在展示眼科临床研究领域优秀青年科学家的风采,鼓励更多年轻医生加入眼科临床研究行列。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帮助更多的眼疾患者重见光明,是刘臻臻医生源自内心的愿望。她师从国际著名眼科专家刘奕志教授,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多项重要临床研究课题,致力于白内障防治工作。临床研究中心小编有幸邀请刘臻臻医生接受我们的采访,分享她在眼科临床教学科研道路上的所悟所得。
刘臻臻医生刘臻臻医生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医者,师者,也是研究者”
医学研究,求真创新
婴幼儿白内障是儿童首位致盲眼病,治疗困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为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痛苦,造成沉重社会经济负担,其从诊到疗都亟需革新性的进步以改善患儿预后。围绕这一临床科学问题,刘臻臻医生进行了系列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高水平文章32篇,主持国自然2项,并将相关成果写入Springer出版社的Pediatric Lens Diseases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小儿晶状体病学》、《医学人工智能实践与探索》等专著。主要成果包括:1)创研基于临床大数据的婴幼儿眼病智能筛查、评估,以及白内障程度智能预判系统:建立基于行为模式的婴幼儿视功能智能筛查系统与基于临床表型的婴幼儿白内障治疗决策系统,并应用于临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9、E-clinical-medicine 2019、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7,均为封面文章)以实现婴幼儿白内障精准评估与治疗决策。建立基于眼前段影像大数据的白内障程度定量评估系统(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21),指导术中参数设定,降低手术并发症。2)创研基于疾病分子机制的婴幼儿白内障新术式:在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参与创研“微创晶状体内容物吸除”术式,激活内源性干细胞、实现功能性晶状体原位再生以治疗婴幼儿白内障(Nature2016, Annal Transl Med 2020)。
基于临床大数据的婴幼儿视功能评估技术新闻发布会
(刘臻臻医生,前排右八)
刘臻臻医生另一项主要工作是白内障专病队列建设,进入临床研究中心工作以后,在张秀兰教授等临床研究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罗莉霞教授的精心指导下,白内障临床研究团队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完善的专病数据资源库,开展了对数以百万计的白内障患者信息进行清洗、挖掘和重新收集。刘臻臻医生在此过程中也注重对疑难特殊病例的采集,其中报道由于慢性血吸虫病导致的晶状体内闪光物质沉积以临床图片形式发表于BMJ。
2020年临床研究中心总结会医师团队合影(左一)
临床研究教育,循循善诱
刘臻臻医生认为,临床研究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她是2020年“叶任高-李幼姬”临床医学专业优秀中青年教师奖教金获得者;《小儿晶状体病学》、《医学人工智能实践与探索》等著作的编者。
临床研究的路崎岖难走,刘医生感悟:对于年轻医生而言,病房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佳途径。临床研究要从早期教育抓起,刘臻臻医生在通过课上课下,院内院外的多种形式开展了预见习课程,让医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实践。不论是沟通能力、技能应用能力还是科学思维都应该通过多维的角度发展,她鼓励和引导医学生在医学道路上奋进担当,不忘初心。
刘臻臻医生指导科室医生进行白内障手术模拟器操作训练
结语
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更好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才能帮助和促成别人实现价值的理念,刘臻臻医生在医学诊疗、教育、科研方面都不断精进,力求做到极致,成己为人,坚守初心。刘臻臻医生特别提到临床研究中心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再学习,她很快掌握了真实世界(医学/临床)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新方法,有了强大有力的支撑和新的研究工具,以期在未来的临床与研究工作中提出和解决一系列重要的临床问题,为更多的眼病患者带来光明!
附:代表性论文(#为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1 Long E#, Liu Z#, Xiang Y#, Xu A, Huang J, Huang X, Li X, Lin Z, Li J, Chen J, Zhang Y, Zhu Y, Chen C, Zhou Z, Ding X, Wu X, Li W, Chen H, Li R, Yang Y, Zheng W, Chen W, Lin H*, Liu Y*. Discrimination of the behavioural dynamics of visually impaired infants via deep learning. Nat Biomed Eng. 2019 Nov;3(11):860-869.
2 Wang W#, Zhang J#, Gu X, Ruan X, Chen X, Tan X, Jin G, Wang L, He M, Congdon Nathan, Liu Z*, Luo L*, Liu Y. Objective quantification of lens nuclear opacities using swept-source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Br J Ophthalmol, 2021.
3 Chen X#, Gu X#, Wang W, Xiao W, Jin G, Wang L, Dai Y, Zhang E, Ruan X, Liu Z*, Luo L*, Liu 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traocular lens tilt and decentration after cataract surgery.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20 Apr 21.
4 Wang L#, Jin G#, Zhang J, Chen X, Tan X, Wang W, Ruan X, Gu X, He M, Liu Z*, Luo L*, Liu Y. Clinically significant intraocular lens decentration and tilt in highly myopic eyes: a swept 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tudy. Am J Ophthalmol, 2021.
5 Liu Z#, Lin H#, Jin G, Tan X, Qu B, Jin L, Chen X, Wang W, Han X, Xu J, Ying G, Han Y, He M, Congdon Nathan, Chen W, Luo L*, Liu Y*. In-the-bag versus Ciliary Sulcus Secondary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for Pediatric Aphakia: A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 Secondary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for Children. Am J Ophthalmol, 2021.
下期预告
临床研究新星之陈士达医生
临床研究中心简介
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研究中心是按照国际GCP规范建设,为眼科临床研究提供服务、管理、协调和培训的一站式平台。目前已组建了一支包括专职管理人员、临床研究学术骨干、临床研究协调员、生物统计师和方法学专家组成的专业临床研究队伍,围绕临床研究的核心方向与需求,建立了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国家药物临床研究试验机构、眼科影像读片中心、眼科生物样本库、眼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平台、眼科诊疗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眼科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等八大平台。同时中心还拥有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电子数据管理体系,确保研究项目及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自2013年成立以来承接95个注册类临床试验,582个研究者发起非注册类临床研究项目(IIT),发表955篇临床研究论文,并在自然(Nature)、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柳叶刀(LANCET)等国际顶级医学杂志发表原创性临床研究论文及成果。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将面向国家需求,致力打造国际一流临床研究团队,引领国内眼科临床研究发展。
---来源:临床研究中心---
---编辑:张恩恩、郭燕婷---
---审核:陈翔---
---审定:张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