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
资讯

【科普】黄斑变性——爱找老人的眼底病变



我们在讲黄斑之前,先讲一个小故事。


王老先生今年70岁。



5年前,王老先生发现如果光线不够,看报纸就有点困难,而且那些文字看起来似乎有点扭曲,不过他没在意这些事情。


不过最近,他发现自己看文字的时候,书页中间还变得模糊了。



王老先生意识到,可能身体出了些状况,就去看眼科医生。


经过检查,医生很快就诊断王老先生患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王老先生想起来,自己的父亲以前有一只眼睛曾失去视力,如今自己视力也出现问题,难道这个问题是遗传的吗


医生让王老先生尽量减少吸烟,并且控制好血压,难道这个问题还和吸烟、血压高有关


王老先生得的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简称 AMD)。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它和年龄有关,那么黄斑又是什么呢?


黄斑


眼睛里的黄斑是属于视网膜的一部分。



因为它富含叶黄素,比周围视网膜颜色稍暗且偏黄,所以叫黄斑。



黄斑是人眼的一个光学中心区,我们能看清楚东西主要都是眼睛里的黄斑区在发挥作用。


黄斑的位置


黄斑深藏于眼底,一般需要借助眼底相机、OCT或其他专业设备才能看到。


 

点击查看黄斑的位置


黄斑病变


如果黄斑这个区域生病了,我们就称之为“黄斑病变”。


黄斑病变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老年性黄斑变性,学名叫做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简称:AMD)。


这种黄斑病变,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越大得的可能性就越高,而且年龄越大,病情也可能越严重

 


# 专业部分#

AMD分为干性和湿性:

干性AMD,简单理解就是,黄斑区长出一些类似老年斑一样的东西,叫做玻璃膜疣。出现了这个玻璃膜疣,我们就称为干性AMD。


湿性AMD就是从脉络膜层长出了一些脆弱的新生血管,有的新生血管可能突破了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屏障,进入到视网膜下,叫做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这些进入到视网膜下的脆弱的新生血管,占据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位置,并且容易发生破裂导致出血和渗漏。



湿性AMD病情进展很快,如不及时治疗,视力会在短期内迅速下降,甚至失明。


症状


如果患上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除了像王老先生一样看东西变形、眼前某个区域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还会辨色困难、看东西中间有暗点,眼前有黑影遮挡等情况



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白内障、老花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眼前的中间的位置明显出现黑影、变形、模糊。白内障患者看东西不会变形,比较明显的症状是看东西模糊;老花眼则是看近处东西看不清,不过戴老花眼镜基本就能看清。


自己或者家里老人视力不太好,有一个方法可以快速了解自己(家里老人)到底有没有黄斑病变。


就是用这个——阿姆斯勒表 (Amsler)。



1、把方格放在视平线30厘米的距离,周围光线要清晰平均。
2、如已经患有老花或近视者,需配戴原有眼镜进行测试。
3、用手遮盖左眼,用右眼凝视方格正中心的黑点。
4、重复步骤1到3检查左眼。



当凝视中心黑点时,发现方格表中心区或其它区域的黑线出现弯曲、断裂或变形,或者方格部分位置出现模糊或空缺,就可能是眼底黄斑区出现病变,就要尽快看医生啦!


(黄斑病变可能看到的样子)


治疗


很遗憾,老年性黄斑变性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

一般来说,干性AMD可以口服叶黄素、玉米黄素、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营养剂,减缓病情进展。

而对于湿性AMD,最主流的治疗方法是眼球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物,它能够使异常新生血管消退,促进出血和渗出的吸收,提高视力。光动力学疗法也是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


如何预防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1. 50岁以上的老人要定期接受专业的眼科体检,如果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家族史,也就是亲人有这个病,那么患病的几率会提升,建议每年都做一次眼底检查。


2. 长期暴露在强烈的阳光、蓝光下,可能是是干性AMD的诱发因素。

因此,大晴天外出游玩的时候,选择一副好点的墨镜保护眼睛还是很必要的,因为墨镜可以有效挡住太阳光中的有害光线以此保护黄斑。

尽量把对黄斑区的光损伤降到最低。


3. 目前的研究发现补充叶黄素、维生素C、维生素E,对于预防黄斑变性有很好的作用。叶黄素的作用在于吸收太阳光里面的有害光线来减少对黄斑的损害,相当于长在自己眼睛的一副墨镜,但叶黄素不能靠人体合成,全部靠外源补充,其中以深色蔬菜最富含叶黄素。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E等可防止自由基对视细胞的损害,起到视网膜组织营养剂的作用。


4.吸烟、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都是诱发该病的高危因素,建议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Flaxel C, Adelman R, Bailey S, et al.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Ophthalmology 2020;

2. Flaxman S, Bourne R, Resnikoff S, et al. Global causes of blindness and distance vision impairment 1990-202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7;5:e1221-e34.

3. Mitchell P, Liew G, Gopinath B, et al.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Lancet (London, England) 2018;392:1147-59.

4. Nikkhah H, Karimi S, Ahmadieh H, et al.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gents for Ocular Vascular Disease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ournal of ophthalmic & vision research 2018;13:158-69.

5. Wu Z, Luu C, Hodgson L, et al. Using Microperimetry and Low Luminance Visual Acuity to Detect the Onset of Lat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 LEAD Study Report. Retina (Philadelphia, Pa) 2020.


END


审核:许发宝  

编辑:牟晏莹  配音:蔡沁妤

咨询专家:余洪华   审定:林浩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