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作为我国眼科临床研究重要的孵化器和助推器,自2013年成立以来,致力打造集服务、管理、协调、培训为一体的眼科临床研究平台,努力建设一支符合国际标准、专业规范高效的临床研究团队。近年来中山眼科中心高水平临床研究论文数量节节攀升,临床研究硕果累累。
近期,临床研究中心佳报频传!首先是医学影像领域最高期刊Medical Imaging Analysis(MIA,IF 11.15)刊登了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张秀兰团队与4个国家、18个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基于人工智能算法青光眼自动房角分级评估的论著,这是中山眼科中心两年来第二次在Medical Imaging Analysis杂志上发表临床研究长文。
中山眼科中心第一单位、李飞博士并列第一、张秀兰教授并列通讯作者发表于MIA(IF11.15)的论著文章
紧接着 Nature子刊NPJ Digital Medicine又刊登了张秀兰团队与3个国际、12个国内单位共40个研究者共同合作完成的基于视野算法的青光眼人工智能筛查平台iGlaucoma论著。据悉,这是Nature及其子刊首次刊登眼科领域青光眼人工智能论著!
中山眼科中心第一单位、李飞博士第一作者、张秀兰教授最后通讯作者发表在NPJ Digital Medicine的论著文章
MIA文章提出了统一、规范的衡量AI算法评估视神经病变效能的通用框架,引领了基于前节OCT的闭角型青光眼筛查算法的研发方向。而Nature子刊NPJ Digital Medicine文章的最大亮点是以诊断算法为基础,开发可以随时扫描视野报告、给出青光眼和非青光眼诊断的智能手机应用(iGlaucoma),并通过多中心研究验证了该应用程序在现实世界使用的可靠性。该研究为如何将AI算法落地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极大拉近了深度学习开发与实际应用的距离。这是中山眼科中心继先天性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近视眼预测之后,再次产出青光眼人工智能新成果。
临床研究中心从始至终参与了上述两个项目的全过程,从方案设计、执行协调、图像采集等全方位提供了系统性的服务和保障,从而为获得高质量、高标准的眼科图像和数据提供了根本保证。在临床研究中心平台的全力支持下,中山眼科中心张秀兰团队迄今在青光眼影像学、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上已发表SCI文章138篇,临床研究相关文章80余篇,眼科影像学和人工智能相关文章共发表40篇。
把眼科诊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紧密结合,从临床到科研,以科研回馈临床,正是临床研究的意义所在,也正是临床研究中心全面推动眼科临床研究发展的着力点。临床研究中心将抱着“引领中国眼科临床研究,建设世界一流眼科临床研究中心”的初心,继续全力推进全院临床研究的发展。